10月25日,茅臺發生重大人事變動:貴州省能源局局長陳華接替張德芹,成為這家中國白酒巨頭的新任掌舵者。此時,距離張德芹正式執掌茅臺僅過去一年半。

這場看似突然的交接,在茅臺近年的人事脈絡中卻并不陌生。2020年至今,這已是第四次董事長更替。更值得玩味的是,陳華與其前任丁雄軍一樣,都曾擔任貴州省能源局局長。這一任命模式,似乎正成為茅臺高管選拔的潛在范式。
短暫回歸與再度離場
張德芹的離任,標志著“茅臺人治茅臺”的短暫嘗試再度告一段落。這位從車間技術員一步步成長起來的管理者,職業生涯始于1995年。在茅臺與習酒體系內的多年歷練,讓他被視為最懂茅臺生產工藝與品牌基因的領導者之一。
2022年7月,正值習酒“單飛”的關鍵時刻,張德芹被緊急調任習酒董事長。不到兩年后的2024年4月,他又被召回執掌茅臺。這一系列人事布局,曾被業內解讀為貴州省對本土專業干部的重用。

在其短暫的任期內,張德芹以穩健的風格延續了茅臺在直營渠道建設等方面的努力。盡管未有顛覆性改革舉措,但其專業背景和對品質的堅持,在白酒業內獲得普遍認可。然而,一年半的時間,對于需要長期戰略的茅臺而言,顯然太過短暫。
陳華的挑戰:穿越行業周期
陳華接手的茅臺,正面臨著一個截然不同的市場環境。
盡管茅臺憑借其不可復制的品牌護城河,依然保持著業績增長,但白酒行業的整體寒意已不容忽視。以珍酒李渡為例,2025年上半年其收入同比下滑39.6%,這一數字折射出二線品牌面臨的嚴峻挑戰。在流通渠道,華致酒行上半年凈利潤同比下降約63.7%,高庫存壓力正在整個產業鏈中傳導。

陳華的能源領域背景,與茅臺的主業看似相去甚遠。但公開資料顯示,他并非完全陌生于茅臺體系——曾擔任由茅臺集團推薦任職的貴州銀行非執行董事。這一經歷或許為他理解茅臺的資本運作和商業邏輯提供了基礎。
然而,擺在陳華面前的挑戰依然艱巨。他需要回答一個關鍵問題:在行業深度調整期,如何維持茅臺的增長勢頭與品牌價值?
貴州白酒的航向與茅臺的使命
此次換帥,不僅關乎茅臺自身,更與貴州省的整體產業布局緊密相連。
根據規劃,2025年貴州白酒產業目標產值為1600億元,這也是該省“十四五”規劃中提出的醬香白酒產業集群總產值達到2500億元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。今年初的貴州省政府工作報告中,明確要求“推進重點酒企改造升級,持續優化產品結構,壯大優強白酒企業‘艦隊’”。

與此同時,茅臺被賦予了引領白酒出海的重任。2024年,貴州省白酒出口達52億元,同比增長18.5%。這一成績固然可喜,但放在茅臺全年千億規模的營收大盤中,國際化仍處于起步階段。
從這個角度看,陳華的任命或許蘊含著更深層的戰略考量。作為能源局長,他擅長統籌資源、管理大型項目,這些能力在推進茅臺國際化、實現貴州省白酒產業目標方面可能更具優勢。
未來的想象
茅臺的頻繁換帥,折射出的是在行業轉型期的探索與焦慮。自2017年起,茅臺經歷了酒價與股價齊飛的黃金時代,成為名副其實的“酒王”、“股王”和“國貨之王”。然而,當市場回歸理性,消費習慣變遷,茅臺也不得不面對“由奢入儉”的挑戰。
陳華的到來,意味著茅臺再度回到“政府官員治企”的模式。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能夠更好地貫徹省級戰略,協調各方資源;而挑戰則在于,如何平衡短期政績與品牌長期建設,如何在不熟悉的領域中快速學習并做出正確決策。
面對1600億產值目標與出海重任,這位能源領域的專家,將如何引領這艘白酒巨輪穿越行業周期,不僅關乎茅臺的未來,也將成為觀察中國白酒產業轉型的重要風向標。在市場消費快速迭代的今天,茅臺需要的或許不僅是守成,更是一次深刻的創新與突破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