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深秋的寒意最先降臨白酒行業,席卷整個賽道的深度調整讓往日的喧囂歸于沉寂,多數酒企業績報表上的負增長已成為一種常態。在此背景下,任何一抹增長的亮色都顯得彌足珍貴。
10月30日,山西汾酒2025年前三季度業績報告正式發布。數據顯示,汾酒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29.24億元,同比增長5.00%,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14.05億元,同比增長0.48%;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89.60億元,同比增長4.05%。

單從數據看,這是一份“增速”放緩的成績單,與“黃金時代”的高歌猛進相比實在顯得“平淡溫和”,但放在行業整體承壓、酒企普遍下滑的當下,這份來之不易的正向增長如一簇星火,不僅彰顯了汾酒作為老牌名酒的抗周期韌性,更揭示了長期主義經營的深層價值,為深秋蕭瑟中的行業照亮了前行方向。
保持戰略定力,實現一場高質量增長的靜水流深
白酒行業的調整期,本質是對企業戰略定力的終極考驗。當多數企業陷入“增速焦慮”,要么通過壓貨維持營收假象,要么盲目降價搶奪市場時,汾酒卻在2024年底確立了“穩健壓倒一切”戰略布局,這成為其逆寒生長的核心前提。
這份戰略定力首先體現在對清晰產品矩陣的長期構建上。
汾酒長期貫徹“抓青花、強腰部、穩玻汾”策略,構建起覆蓋高、中、低全價格帶的健康產品架構。高端市場上,青花系列憑借“控量挺價”策略保持穩健表現,成為盈利核心;腰部市場的老白汾、巴拿馬系列精準承接大眾宴飲與商務消費需求,形成堅實支撐;基礎款玻汾作為“老百姓喝得起的名酒”,在大眾消費市場持續放量,電商平臺“自己喝不心疼”的用戶評論道出其受歡迎程度。

這種全價格帶覆蓋的布局,使汾酒在消費分化期既能享受高端化紅利,又能抵御市場波動風險。最新財報數據顯示:2025年1~9月,作為核心主力的汾酒系列產品實現銷售收入321.71億元,同比增長5.54%,成為業績穩健增長的“壓艙石”。
這種資源向核心品類集中的策略,進一步強化了品牌認知與市場競爭力,在行業洗牌期形成了差異化優勢,而這正是長期主義經營的鮮明注腳。
這份戰略定力還體現在對渠道健康度的不懈追求上。
中國酒業協會《2025中國白酒市場中期研究報告》顯示,2025年上半年行業平均存貨周轉天數已攀升至900天,同比增加10%,六成企業面臨價格倒掛。
而汾酒通過“汾享禮遇”體系化舉措構建終端激勵機制,嚴格避免惡性壓貨,并持續推動電商會員的精細化運營,保障渠道利潤與庫存健康。數據顯示,2025年1~9月,代理渠道銷售額達到了307.76億,同比增長5.03%;直銷、團購、電商平臺的銷售額為20.42億,同比增長4.68%。

與此同時,前三季度公司回款進度保持在80%以上,顯著高于區域酒企,這種健康的回款節奏印證了經銷商對汾酒的信心,也為后續增長積蓄了充足勢能。
成本控制能力也彰顯了戰略定力的深層價值。
2025年原料與包材成本持續上漲,行業普遍面臨利潤擠壓,但汾酒通過全產業鏈布局實現了盈利穩定。上游通過規模化原糧基地建設降低采購成本,中游以科技賦能優化釀酒工藝、提升生產效率,下游依托200萬個付費終端實現費用精準投放,全鏈條的成本管控能力讓汾酒成功抵御了行業成本波動風險。
持續推進全國化戰略,打開新的增長空間
如果說戰略定力是汾酒抵抗周期、守住基本盤的“定盤星”,那么全國化戰略的縱深推進則成為汾酒實現正向增長的關鍵“引擎”,這也是三季報中最亮眼的突破點。
前三季度,汾酒省外市場實現銷售收入218.13億元,同比大幅增長12.72%,增速遠超整體水平,省外收入占比已突破66%。這背后是汾酒圍繞“一輪紅日、五星燦爛、清香天下”的全國市場布局思路,在長三角、珠三角等經濟高潛力區域增勢顯著,品牌跨區域滲透與渠道下沉策略成效顯現。

更值得關注的是,汾酒的全國化始終以渠道盈利為核心。其通過與大型終端簽訂直供包量協議和控價協議,保障了渠道利潤空間,讓代理商和煙酒行“有利可圖,愿意主動推薦”。截至三季度末,省外經銷商數量在“增加223戶”與“減少206戶”的動態平衡中實現凈增長,這并非簡單的規模擴張,而是一場有進有退、提升單商質量的戰略性調整。
這種渠道優化策略,不僅使得汾酒在行業周期中依然保持著市場網絡的活力與健康度,且優質經銷資源的引入也為市場開拓提供了核心支撐,更為后續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細品汾酒三季報的數據能夠發現,產品與渠道的協同效應尤為明顯:核心產品的品質口碑為省外滲透提供了品牌支撐,而全國化帶來的規模效應又攤薄了單品的推廣成本,形成“高端破局-全國放量-成本優化-品質升級”的正向循環。
這種協同共振,正是汾酒能夠在行業調整期實現逆勢增長的底層邏輯。
建設長期護城河,品牌價值與運營效率的雙向提升
短期的業績韌性源于戰略與業務的協同,而穿越周期的核心競爭力,則來自品牌價值沉淀與運營效率優化構建的長期護城河。汾酒在三季報中展現的增長質量,本質上是其多年來在品牌建設與管理升級上持續投入的價值兌現,這種“隱性資產”的顯性化,構成了其最難以復制的競爭優勢。

一方面,品牌價值的深度挖掘為產品溢價提供了核心支撐。
汾酒持續在高鐵、機場等高勢能場景,以及社交網絡平臺,進行高頻品牌露出,通過汾酒杏花節、桂花汾酒節、高端品鑒會、文化國潮等場景化活動強化“國酒之源、清香之祖、文化之根”的認知。這種品牌投入雖在短期內會推高銷售費用,但長期來看卻夯實了護城河——在行業次高端市場普遍價格倒掛的背景下,汾酒核心產品批價保持平穩,青花系列等高端產品實現順價銷售,品牌價值賦能的效果直接顯現。

另一方面,運營效率的持續優化則為利潤穩定提供了堅實保障。
最新財報顯示,前三季度在營收增長5%的情況下,管理費用實現同比下降4.19%,費用率的精準控制體現了內部管理的精細化水平。這種精細化的效率提升貫穿于品牌全價值鏈:渠道端通過數字化系統實現精準發貨與動銷監控,減少無效庫存;生產端引入先進技術,實現工藝優化,降低單位成本;管理端通過組織架構調整,適配區域化作戰需求,提升決策效率。
進一步地,品牌與效率的協同更推動了國際化的初步突破,為長期增長打開新空間。例如,汾酒通過在意大利米蘭、德國科隆、俄羅斯莫斯科等城市開設海外體驗店、專營店,以“汾酒雞尾酒調制”“青花汾酒收藏儀式”等創新形式傳遞清香文化,逐步打開國際市場認知。盡管三季報未單獨披露出口數據,但這種“文化先行、產品跟進”的策略,已為后續海外市場放量奠定基礎,讓品牌價值在全球化維度得到延伸。

站在行業調整的十字路口回望,汾酒三季報的價值不僅在于其300多億元營收背后的增長韌性,更在于其提供的轉型啟示:在行業繁榮期不盲目擴張,在調整期不壓縮長期投入,在渠道亂象中堅守健康本質,這種“有所為有所不為”的經營智慧,才是企業穿越周期的根本之道。
當行業最終走出調整期,那些像汾酒一樣深耕生態、堅守長期的企業,必將在新的競爭格局中占據更核心的位置。如今,這簇深秋中的星火,正在照亮白酒行業的未來方向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