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錦江區一間尚未掛牌的門店里,幾臺銀灰色機器正自動翻炒小炒肉。油溫精準鎖定在330℃,翻鍋節奏由算法設定,三分鐘后,一盤熱氣騰騰、色澤油亮的川味小炒出鍋。然而操作者并非廚師,而是一位剛入職三天的店員。
這一幕,正是鍋圈食品即將在2026年1月6日于鄭州開出的“鍋圈小炒”首店的預演。這家以火鍋燒烤食材起家的上市公司,正試圖用“炒菜機器人+標準化供應鏈”的組合拳,撬動中國家庭餐桌的萬億市場。
這雖然不是鍋圈的第一次跨界,卻是最危險的一次躍遷——從“賣食材”到“賣一頓飯”,從零售終端深入餐飲腹地,從后臺走向前臺。
只不過這場躍遷的核心,不是鍋氣,而是算法。
社區央廚:一個注重高效的餐飲模型
鍋圈小炒的運營邏輯,本質上是對傳統社區餐飲的一次效率重寫。其模式高度依賴“預售+自提”:消費者通過鍋圈App提前下單,到店即取熱菜。門店不設堂食,僅保留3–6臺炒菜機器人和1–2名操作員,面積控制在30–50平方米。這種“微型中央廚房”形態,將后廚從經驗驅動的黑箱,轉變為可復制、可監控的工業單元。
支撐這一模式的是鍋圈已有的供應鏈基礎設施:7家自有工廠、19座數字化中央倉、覆蓋全國的冷鏈網絡。食材以凈菜包、復合調味包形式直達門店,由機器人自動投料、控溫、翻炒。據內部測算,單臺設備最快1分鐘出餐,兩臺設備10分鐘可完成四道菜;一名操作員可同時管理3–6臺機器,人力成本較傳統廚房下降超60%。

更重要的是庫存邏輯的改變。傳統餐飲依賴經驗預估備貨,損耗率高達15%–20%;而鍋圈小炒采用“訂單驅動生產”模式,食材周轉以小時計,動態庫存管理將損耗壓至5%以下。這種“預售制+標準化生產”的閉環,有望讓單店坪效提升3倍以上。
事實上,這一模式并非鍋圈首創。風味棱鏡之前報道的京東旗下“七鮮小廚”已運營四個月,日均出餐峰值近4000份,驗證了“炒菜機器人+外賣自提”在高密度社區與寫字樓場景的可行性。但鍋圈的獨特之處在于,它擁有超過1萬家社區門店的流量入口——這些原本只賣火鍋底料和牛羊肉卷的網點,未來可能直接疊加“小炒”功能,實現“食材+熱餐”一體化服務,挖掘單客的全生命周期價值。
萬億空白:家庭餐桌的“做飯困境”
鍋圈小炒的市場機會,源于當代中國家庭的“做飯困境”。
城市雙職工家庭普遍面臨“買菜、洗切、烹飪、洗碗”全流程的時間成本壓力;傳統外賣則因口感打折、食品安全疑慮和價格偏高而飽受詬病;堂食雖有鍋氣,卻難以為繼日常的高頻消費。艾媒咨詢數據顯示,2025年超68%的都市消費者希望“在家門口吃到現炒熱菜”,但現有供給無法兼顧“新鮮、便宜、快捷、安全”的四大要素。
鍋圈小炒瞄準的正是這一結構性缺口。其菜品定價集中在20–40元區間,約為傳統餐廳的三分之一;主打小炒肉、宮保雞丁、魚香肉絲等“高認知、高復購、高點單率”的國民菜;未來還將拓展早餐、加餐、節日家宴等場景,結合預制菜形成“現炒+預制”全時段解決方案。

更關鍵的是,鍋圈試圖用技術解決中餐標準化這一百年難題。通過拆解200位川菜大師的烹飪視頻,聯合“熊喵大師”研發的炒菜機器人可生成AI溫度曲線,實現98%的口味還原度。設備采用PID控溫與溫度懸停算法,溫差波動小于5℃,并能根據海拔自動調整燉煮時間,確保“千店一味”。
這種“數據化烹飪”邏輯,讓中餐首次具備了可規模化復制的工業基礎。鍋圈負責人直言:“我們不是要替代廚師,而是用科技復制鍋氣。當每家門店都能三分鐘炒出一道家常菜,中餐到家才真正成為可能。”
優勢與挑戰:標準化背后的脆弱性
鍋圈小炒的核心優勢顯而易見:供應鏈協同、成本控制、出品穩定、食品安全可溯。依托鍋圈現有體系,食材成本較傳統餐廳低30%,且全程冷鏈、凈菜預處理、24小時后廚直播等舉措,直擊消費者對“預制菜恐慌”下的信任痛點。
但優勢背后,隱藏著尚未驗證的商業模式風險。
首先是設備投入與盈利模型的脆弱性。一臺智能炒菜機售價十幾萬元起,加上維護、耗材、清潔等隱性成本,單店初始投資遠高于普通快餐店。行業測算顯示,日均訂單需達300份以上才能盈虧平衡——這在人口密集的一線城市或可實現,但在低線城市或社區滲透率不足的區域,恐難持續。

其次是消費習慣的培育難題。“機器炒菜”目前仍處于“嘗鮮有限復購”階段。盡管18–35歲群體接受度超70%,但復購率尚未形成穩定曲線。更棘手的是,機器人無法應對個性化需求:油鹽不可調、蔥蒜不能加減、口味無法微調。曾有門店因鹽結塊,機器人仍精準“投放3克鹽”,結果整鍋菜咸不可食——這類“精準失誤”,恰恰暴露了算法在真實廚房復雜環境中的脆弱性。
此外,同質化競爭已悄然加劇。七鮮小廚、霸碗、藍邊碗等品牌紛紛押注炒菜機器人,產品結構高度重疊,價格戰一觸即發。鍋圈若無法在菜系廣度、供應鏈深度或用戶體驗上建立差異化壁壘,其“萬店計劃”或將陷入內卷泥潭。
中餐廚師:被算法“抄后路”的職業命運
鍋圈小炒的真正沖擊,其實是后廚。
“去廚師化”運營模式意味著,傳統中餐對廚師個人技藝的依賴正在被算法復制。小菜園半年報顯示,引入炒菜機器人后,員工成本同比下降8.2%;老鄉雞已有388家門店采用智能設備;霸碗甚至將炒菜機器人租賃作為第二增長曲線,年設備租金收入超兩千萬元。
這釋放出一個清晰信號:在標準化、高周轉、低成本的連鎖餐飲場景中,廚師正從“核心資產”退化為“可替代組件”。未來,街邊小館或許仍由老師傅掌勺,但社區快餐、外賣廚房、團餐中心等主流增量市場,將越來越多由機器主導。

但中餐的魅力,從來不止于味道的復刻。火候的呼吸感、調味的臨場判斷、對食客偏好的微妙把握——這些難以量化的“人味”,恰是機器無法企及的維度。當鍋圈宣稱“98%口味還原度”時,它或許還原了菜譜,卻未必還原了情緒。
一位從業20年的川菜廚師坦言:“機器人能炒出標準的小炒肉,但炒不出我媽的味道。”這句話,道出了技術效率與情感價值之間的永恒張力。
未來已來,但未必屬于所有人
鍋圈小炒的野心,遠不止于開一萬家店。它試圖構建一個“中餐數字化產業平臺”——以智能設備為終端、以數據算法為中樞、以供應鏈為底座,將中餐從經驗主義推向系統智能。這種模式若成功,不僅將重塑家庭餐飲,更可能為中國味道的全球化輸出提供標準化接口。

然而,餐飲終究是人的生意。當算法炒出“鍋氣”,消費者是否愿意為效率放棄人情?當機器復刻“味道”,廚師是否還能守住職業尊嚴?這些問題,沒有標準答案。
可以確定的是,鍋圈小炒不是終點,而是一個信號:中餐的工業化浪潮已至,效率與人味的博弈,才剛剛開始。在這場變革中,有人擁抱算法,有人堅守灶臺,而大多數普通人,只希望下班回家的路上,能輕松“掂倆熱菜”,吃上一頓不將就的晚飯——無論它來自廚師的手,還是機器的臂。
